快讯2849-12月16日
发布时间:2014-12-16 10:59:21 浏览量:1907次
|
新闻详情
|
|
1.共推出五款车型 观致3都市SUV今晚上市 |
|
观致3都市SUV将于今晚在上海正式上市,售价预计将在今晚9点公布,我们将在现场为您带来报道。本次上市的观致3都市SUV将会推出五款车型,这五款车将均配备1.6T直列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其中包括两款6MT车型以及三款配备6DCT(六速双离合变速箱)的车型,分别为手动悦动派、手动/自动型动派、自动型动派增强型以及自动炫动派。
观致3都市SUV整体外形其实与之前上市的两厢版车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为了让新车看上去更野性,更有SUV的风范,车身四周贴上了黑色的塑料材质包边和轮眉,车身高度也加高了,更显粗犷。这款新车的目标客户是年龄在28-35岁之间的年轻夫妻,除了日常通勤功能外,偶尔还需要能够开到郊外,享受生活乐趣。
这款都市SUV长宽高尺寸分别为4452mm×1854mm×1504mm,轴距为2694mm,与已经上市的观致3两厢版相比整体尺寸都有所增加,除了长度比定位相近的朗境稍短些外,宽度和高度都更有优势。
这款车的内饰风格与观致其他车型毫无二致,“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贯穿整个内饰。全黑色内饰在视觉上看着很高档,最新的观致逸云2.0车载系统也将搭载在这款全新的车型上,届时我们将在试驾活动中为大家对这套改进后的系统进行体验。
乘坐空间方面,身高178cm的体验者进入观致新车的前排,并将座椅调到最低位置后,头部空间约为4指,此时当体验者身处后排后,头部和腿部空间分别为4指和2拳,后排的空间表现还算是不错的。
而在储物空间方面,除了与两厢版同样丰富的车内储物格数量外,两者的后备厢容积也基本相同。这款新车的后备厢容积为403升,将后排椅背全部放倒后,最大容积可达到1105升。
正如之前预计的,观致3都市SUV全系车型均采用1.6T发动机,动力系统配置上与观致3已上市的高配车型基本相同,在这一点上并没能给我们太大的惊喜。然而不同的是,在还未正式推出SUV车型之前,观致汽车首先以一款跨界车型来“试探”它们从未涉猎过的市场不得不说是冒着很大风险的,不得不佩服观致的魄力。在价格方面,官方透露这款车的起售价为15万元左右,按照现有观致3两厢版的价格层级,预计都市SUV的顶配车型指导价会在17-18万元之间。当然,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具体价格究竟如何,还是待新车上市之后才会知晓。
|
|
|
2.配ESP 景逸X3 1.6L自动挡测试车曝光 |
|
日前,我们独家获得了一组东风风行景逸X3新车型在国内测试的图片,这款车和此前最大的不同,就是搭载了新的1.6L发动机,并首次配备了ESP系统。

外观方面,此次的景逸X3 1.6L车型和在售的产品保持一致,前中网采用了黑色的网状格栅,看上去很有动感。尾部新车也是延续了老款的特点,而新车最大的变化其实是在尾部的标识上。现款景逸X3仅有1.5L发动机选择,而此次曝光的则是1.6L车型。


我们预计这台1.6L发动机是使用在景逸S50上面的那台,其最大功率为122马力,传动系统在景逸S50上使用的是CVT变速箱,我们预计景逸X3上也将是这个配备。在1.6L推出后,预计景逸X3将有1.5L+5MT以及1.6L+CVT两个动力组成。


除此之外,新车尾部的ESP标识代表了一个新的信息,要知道ESP在现款景逸X3上是全系没有的,ESP的加入也将让新车的竞争力加强。从目前该车的路试状态来,我们预计景逸X3 1.6L CVT车型将会在2015年上半年就能够正式上市。
|
|
|
3.34.99-49.99万 凯迪拉克2015款XTS上市 |
|
我们从官方获悉,2015款凯迪拉克XTS现已经正式上市。本次上市的2015款车型除了取消了3.6L动力车型外,2.0T车型也从原有的6款缩减到了4款,2015款凯迪拉克XTS的售价区间为34.99-49.99万元。

此次上市的2015款凯迪拉克XTS在延续老款车型造型的同时,配备了一套全新造型19英寸轮圈。2015款XTS的升级更多来自其配置部分,包括全系配备了Bose ANC主动降噪静音技术,顶配铂金版还配备了前排座椅腿部支撑、第三代MRC主动电磁感应悬架、车道保持辅助功能以及全车速自适应巡航系统等。
此外,车载移动互联体验CUE系统也进行了升级,新增的 “实时跨屏映射”套件不用外接数据线、无需U盘拷贝,即可在CUE系统的8寸多点触控彩色液晶屏上实现与智能手机屏幕同步联动。
动力方面,2015款XTS依然搭载2.0T发动机,最大功率输出269马力(198kW),峰值扭矩400N·m,传动系统匹配的是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同时,此前的3.6L车型在2015款上被取消。
|
|
|
4.2015款海马M8将于16日上市 增1.8T发动机 |
|
12月16日,2015款海马M8将在海南正式上市,新车除了搭载2.0升自然吸气发动机外,还新增1.8T涡轮增压发动机,共计推出4款车型,预计售价为10-14万元。

与现款车型相比,2015款海马最大的亮点是:新增搭载1.8T涡轮增压发动机车型,该款发动机采用DOHC双顶置凸轮轴、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VT、多点电喷、铝合金缸盖、优化NVH等技术,其最大功率为188马力(138kW),最大扭矩230N·m。与发动机匹配的是6速手动或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

另外,在内饰方面和配置方面也进行了升级。2015款海马M8新增黑橙配色,还全系标配多功能方向盘、无钥匙进入及一键启动、带灰尘和花粉过滤器的电动空调等。ESP电子稳定系统,BOS刹车优先系统,HBA紧急制动、HHC坡道辅助系统及倒车影像等配置进一步提升了行车安全。
海马M8是海马推出的中型车产品,目前在售的车型搭载2.0L发动机,1.8T发动机的加入将给与消费者更加丰富的选择。另外,也意味着海马汽车正在逐步推进旗下车型的‘T’时代。
|
|
|
5."高端车"讴歌销量低迷 被尴尬认作"长安" |
|
如果没有最近的国产预热和广州车展,本田高端品牌讴歌在中国或许已经淹没在众多的豪华品牌之中。与英菲尼迪同时进入中国市场,但与后者的高速增长不同,讴歌面临的却是销量的持续低迷,在外界看来,此时讴歌选择国产有些勉强的意味。
汽车专家钟师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由于讴歌品牌一直致力在北美发展,转投中国的时间相对较晚,加上本田在产品定位和市场营销上并不接中国地气,导致讴歌在华慢于竞争对手。现在选择国产,在品牌影响力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反而会增加广汽本田的压力。”
在华遭遇边缘化
在京城的一家4S店内,仅停放着MDX、RDX两款SUV车型,其中国官方网站上的另外5款车型并没有在展厅出现。记者到店的半个小时内,并没有发现有消费者前来看车和咨询,店里显得有些冷清。
“SUV车型卖的相对较好,为了缓解店里的库存压力,有段时间没有进过轿车车型了。广州车展上发布的新车TLX,店里近段时间也不会引入。”4S店销售经理对记者表示。相对保守的进车模式也让该店损失了一些潜在买主,有些订单店里并没有相应的车型,经销商需要在讴歌中国的车库里临时选调。如果库里没有,只好从北美工厂发货,这期间需要2个月的船期。
此景仅是讴歌在华的一个缩影,据某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讴歌在华前三季度的终端上牌数仅为3770辆。距离今年6000辆的目标,最后一季度需要完成余下的40%,难度可想而知。
另外两家日系高端品牌雷克萨斯和英菲尼迪,前三季度的销量分别为5.5万辆和2万辆,今年的销量目标分别为8万和3万辆。对比竞争对手的突飞猛进,本田(中国)总经理仓石诚司对外界表示,“讴歌品牌在中国的发展确实有些缓慢”。
营销乏力致销量低迷
去年讴歌全球销售约17.2万辆,其中美国市场销售16.5万辆。而最近三年,讴歌在华销量却一直没有突破5000辆的门槛。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产销连续5年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大众、奔驰、宝马等国际车企的第一大市场。为何讴歌在华一直停滞不前,仓石诚司认为除了本土化缺失之外,主要由于其在华品牌力相对薄弱。
“有些消费者到店看车,甚至把讴歌的车标误以为是长安汽车。”4S店销售经理和记者谈起品牌时,显得有些无奈。
随着我国豪华车市场竞争加剧,主流的豪华车品牌在进行产品战的同时,也正在展开一场营销大战。之前提到奔驰,消费者就会想到奢华;提及宝马,就会想到操控性。而现在,这些豪华车将之前的品牌形象更为具象,奔驰提出了“驾驭改变”、宝马提出了“宝马之悦”。“也许很多消费者并不熟悉英菲尼迪的‘敢爱’,但是也会马上想到《爸爸去哪儿》里的座驾。虽然讴歌最近提出‘专注驰骋’的口号,可是我对讴歌的品牌背书依然十分模糊。”汽车分析师封世明对记者表示。
主流的豪华车品牌在华已经步入营销2.0“你是谁”的阶段,而讴歌还停留在1.0“我是谁”的阶段。为了提升品牌力,解决上述难题,讴歌效仿雪铁龙DS聘请演员冯绍峰开展了“品牌合伙人”活动。据企业内部人士介绍:“品牌合伙人并不单是代言人,冯绍峰在日后的品牌推广上将会扮演更多的角色,比如亲身感受讴歌的驰骋价值和专注的态度分享给消费者。”之前,DS通过合伙人计划已经有24万人参与其中,相比之下,讴歌仅凭冯绍峰一人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国产难掩品牌之殇
我国豪华车市场的增速高于乘用车的一倍,豪华品牌纷纷加快了在华本土化进程,奇瑞捷豹路虎、英菲尼迪、沃尔沃等国产SUV车型都迎来下线,就连保守的林肯也选择在这个时间进入中国市场。本田显然不想让讴歌在中国市场成为“鸡肋”,决定首款国产车型SUV-X将于2016年在广汽本田下线。据悉,这款车将是讴歌特意针对中国市场打造的小型豪华SUV,或与飞度同一平台。
然而,坊间公认的国产化门槛需达到产销3万辆,目前讴歌不足其两成,难免让人存疑。早一步进入中国市场的雷克萨斯,其高层不止一次表态10万辆将是国产的底线,后来者讴歌显然有点着急。
至于讴歌提出2020年销量突破10万的目标,钟师并不看好:“凭借现阶段讴歌在华的用户群体和品牌影响力,国产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相反,对于逆境中的广汽本田来讲,自身销量在下跌,如果再加上讴歌的产销任务,势必会分散更多的精力和投入。”
【简评】扩大本土化无疑是国外车企在华成功的必经之路,只是在此之前,讴歌应首要解决品牌的难题。
|
|
|
6.车企渠道下沉抢地盘 二三线市场异军突起 |
|
随着成绵乐专线的开通运营,将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极大方便旅客出行,并实现“生活同城化”。而高铁出行也将带动极大的人流,大量一小时、半小时经济圈的出现,将会极大刺激沿线各地各行业的新一轮蓬勃发展,处在这条线路上的二、三线汽车市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
二三线市场异军突起
近几年的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一个爆发性增长的阶段,也使得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业市场。今天的汽车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已经不能算是一件奢侈品,很多普通家庭都成为有车一族,并且逐渐开始转向二次甚至三次购车。随着汽车消费量的迅速增长,一线中心城市汽车消费市场保有量开始饱和,而新一轮的井喷将逐渐向二、三线市场倾斜。
数据显示,国内一线汽车市场乘用车销量增长率仅为8.1%,而二三线市场增速却分别达到了 27.6%和33.7%。2014年中国汽车市场10%的增长正在从省会、省中心城市向二、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释放。以中国汽车消费的主力市场广东为例,汕头作为一个典型的二三线市场,目前每年乘用车上牌量约3万辆,2010年增速高达60%;2011年上半年达到20%,持续领跑省内城市。
从2005年至2008年,三线和四线市场份额由34.8%上升到41.5%。而近几年,二、三线市场的份额更是继续快速上扬。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未来汽车市场的增长将由二、三线市场来决定。”
随着国家“城镇化”战略进程的推动,政府与民间大量资金不断向二、三城市涌入,使得这部分市场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需求也不断攀升;加之城镇建设让原本条件很有限的公路网络有了飞速的发展,用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另外,中国目前仍有85%以上的人口还是集中在二三线以下的城市。收入提高、交通环境改善、人口集中,种种因素使汽车需求将自然得到释放。汽车产业观察员张志勇预计,“车市将因为城镇化新政而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车企渠道下沉抢地盘
2009年以来,在一系列汽车消费鼓励政策的推动下,二三线市场这座中国车市待开掘的“金矿”开始爆发,不仅有力支撑了车市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也给高瞻远瞩、提前布局的企业提供了丰厚的回报。
伴随着二三线市场的崛起,各车企不约而同地将发展中心进行转移,开启了渠道下沉的网点布局战略,以求提高销量、扩大市场份额。从目前来看,在消费习惯与消费能力两方面都已经初步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二三线市场可供开拓的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这些区域起着连接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因此其消费能力往往不止于一个单独的城市而是整个地区。开拓二三线城市不仅能够让车市的消费更加均衡,而且也能够更加贴近原先就已经存在的巨大市场,从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中获益。
目前,从豪华车品牌宝马、奥迪,到合资品牌东风日产、广汽本田,再到自主品牌吉利、奇瑞等,均在大力推行渠道下沉。而在刚刚结束的广州车展上,也有多家车企负责人表示将加速销售渠道下沉。长安福特方面透露,截至今年底,全国经销商数量将达到800家,其中75%将布局在四、五甚至六线城市。东风雪铁龙的网点截至目前在地级市场覆盖率达到83%,县级市场覆盖率达到85%。
创新终端形式将成趋势
事实上,车企的渠道下沉趋势早在2011年中国车市进入微增长时代就已经开始,一线城市的增速放缓让车商们不得不将重点逐渐转移至二、三线市场。在经历了价格战和产品战之后,渠道之争愈演愈烈,而多样化的终端形式将有助于企业快速占领市场。
去年,东风日产就率先开启了“精英创富战略”,通过吸纳和扶持社会精英人才共同发展和开拓具有深厚潜力的三四线市场,以领先半步的策略占据市场高点和先机,为有效解决渠道下沉、三四线营销困局进行尝试。未来东风日产还有一系列措施强化在三四线市场的竞争力,赢取在“蓝海市场”、在未来十年竞争中的主动权。
除了合资品牌在渠道大战中火拼外,众多豪华车企也同时瞄准了二、三线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沃尔沃的西部地区首家VRE店就于今年10月在绵阳正式落成;而宝马也表示未来将采用多样化的网点类型,不仅有4S店、5S店,还会有城市维修中心,力争将渠道进一步下沉至四、五线城市;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薄石也透露,未来奥迪品牌经销商门店的类型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
此外,奔驰在华加速推进网络建设的同时,也计划通过建设维修网点、服务网点的形式填补目前的网络空白区域。而雷克萨斯在三四线市场的一些迷你4S店将继续以销售为主,具备快修功能,其新建网络也主要侧重于开发四、五线城市,甚至是六线城市。
自主品牌将面临挑战
随着合资品牌与豪华品牌都在不断大力推进向下攻势,从二三线压制到了四五六线,全面侵入了自主品牌的优势空间,自主品牌将面临巨大压力。尽管自主品牌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在技术层面提高产品品质,在销售与售后层面提升服务质量,但在品牌力方面的弱势仍旧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同等的价格下选择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不言而喻。
目前,自主品牌热销车型重点仍集中在5万至10万元区间,比如在奇瑞的产品序列中,QQ、风云2等产品仍是销售主力;而在比亚迪产品阵营中,F3、F0两款车型的累计销量占据该品牌整体销量的30%以上。而在该价格区间,大众桑塔纳、捷达等入门级产品的到来,将自主与合资的10万元价格分离带逐渐模糊,福特嘉年华、斯柯达昕锐、上海大众POLO等热销车型的竞争力也占据明显优势。而如今合资品牌又进一步侵入自主在5万元左右的价格领地,自主品牌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觑。
不过我们也看到,以吉利、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也在相继转型,以寻求在品质和技术上的突破。
【简评】 自主品牌要想在四五线市场与合资品牌势均力敌,必须在品牌向上的同时,从产品和渠道等多方面下功夫,才能突出重围。
|
|
|
|
7.车企巨头聚焦无人驾驶未来5年或有研发新突破 |
|
随着“驾驶”概念的重新定义,汽车行业的革命号角再次吹响。
12月6日,在第七届广东工业设计活动周上,由广汽集团设计的无人驾驶汽车获得了首次亮相,这部车型在国内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尚属首例。这款车型的发布展示了国内自主品牌在前瞻性技术研发的决心,誓与走在技术前端的国外车企们看齐。
除了车企聚焦无人驾驶技术之外,IT行业巨头近年也将目光专注于这一领域。今年5月,谷歌联合创始人布林在美国Code大会现场,亦发布了由谷歌研制 的最新无人驾驶汽车的原型。此外,国内互联网巨头百度也卷入了该领域,据相关人士透露,目前百度的无人驾驶项目正处于秘密研发阶段。
“未来五年至十年,无人驾驶汽车或将进入消费者普及期,行业关注度将不断提升,相关汽车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相关研究机构如此预测。
无人驾驶概念各家不一
无人驾驶汽车虽是汽车领域里颇具前瞻性的概念,却并不是一项横空出世的新技术。早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便已率先开展针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
根据资料,无人驾驶汽车的前身被称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是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我国在未来的某一天,无人驾驶技 术得以实现,将意味着我们可以不用再靠方向盘、刹车系统、油门来控制车辆,取而代之的是GPS、传感器及摄像头图像处理装置。
因此,可以预见,无人驾驶汽车必将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而加入这一市场争夺战的,不光是奔驰、奥迪、丰田、沃尔沃、凯迪拉克等国外汽车制造商, 国内自主车企如一汽、上汽、广汽、吉利以及比亚迪等也都早已进军该领域……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哪家强?有专家表示,国外在无人驾驶方面的研究比国内要领先一个阶段。
就在各大车企和IT公司陆续开发无人驾驶技术的时候,对于无人驾驶汽车的概念,长期以来并未形成统一的解释。
沃尔沃公司在去年推出的“Drive Me”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其定义为:汽车可以完成所有驾车操作,并且汽车能够在不需要司机的帮助下自行停靠。此项目更加侧重于下一代民用汽车、交通体系的构建,在解决方案上注意成本控制,以实现从司机驾驶到自动驾驶的平稳过渡。
与之相比,谷歌的无人驾驶项目则更偏向于技术探索,从民用的角度而言,谷歌的技术尚离不开汽车制造商合作伙伴。
国内研发机构对无人驾驶技术又是如何定义的呢?据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余凯介绍,百度研究院将无人驾驶研发项目分为三个模块:感知、决策和控制。百度目前主攻的,是对于环境数据的感知。
“计算机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能去感知路面,去自动学习,越变越聪明,这正是百度的优势所在。”据余凯介绍,百度的研究主要围绕着车企关心的传感器小型化、智能化、低功效而展开,“只有满足这些要求,无人驾驶技术才能真正飞进寻常百姓家。
正是带着这种对未来无人驾驶技术的冀盼,9月15日,百度与宝马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致力于在中国推进高度自动化驾驶技术的研究。双方表示均有信心在为期3年的合作项目结束后,研发出可在中国复杂道路环境下行驶的、真正智能的高度自动化驾驶车型。
未来5年或将有新突破
有业内人士指出,伴随着功能强大、价格低廉的传感器不断出现,全球的汽车制造商正重新定义驾驶员的概念,无人驾驶汽车所需要的技术已经基本具备。
甚至有相关研究机构预测,未来五年至十年,无人驾驶汽车或将进入消费者普及开始期,行业关注度将不断提升,相关汽车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不过,并非所有人都看好无人驾驶技术在短期内的可操作性。
据了解,无人驾驶汽车的产业链除了汽车制造,还包括激光雷达、光学照相机、线路、计算机硬件、软件、地图、连接与应用等行业。因此,受时机、价位、商业模式等诸多因素影响,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路径还不明朗。
有业内人士认为,无人驾驶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相关研究单位主要是一些高校和软件公司。目前,无人驾驶主要通过“GPS导航 视觉导航”的方式实现,主要的研发难点在于自主性和图像识别,其中包括对速度、准确度的识别。
“国外在无人驾驶方面的研究比国内要领先一个阶段。”据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国内高校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图像识别阶段,自主性程度比较低,距离商业 应用还有比较远的距离。而在国外,高校实验室研发的自主导航系统已经可以控制摩托车在树林里穿行,实现自主停放汽车。同时,该业内人士介绍,谷歌无人驾驶 汽车一共记录的里程数据已经达到了70万英里。“无人驾驶技术走在国际前列的还当属谷歌这些科技巨头。”
“无人驾驶技术离商业化应用还有一些距离。”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即使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无人驾驶技术还要面对大众的质疑。因此,无人驾驶真正走向民用,路还很长。
【简评】国内现在的车联网环境下,再加上国内民众不太规范的交通参与习惯,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
|
|
8.打消“里程焦虑” 电动车或迎销售高峰 |
|
为激活纯电动汽车市场,消除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各车企除了密集新建充电设施外,在产品和服务上也开始有所突破。有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充电设施建设规划出台预期加强,有望解决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局面,消除消费者购车的“里程焦虑“,电动汽车市场第一波销售高潮即将到来。
近年来,我国出台诸多鼓励新能源车消费的政策,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随之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4.7万辆,同比增长近5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约占50%。
尽管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增长迅猛,但推广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业内人士认为,造成新能源汽车出现“叫好不叫座“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信心不足,也就是车辆续航里程短、基础充电设施不足带来的“里程焦虑“。针对这一问题,车企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如北汽新能源公司日前发布的新一代纯电动汽车EV200,从根本上解决了消费者的担心。据悉,该车配置了30.4度电超大容量SK三元锂电池,一次充电综合路况下续航达200公里,经济时速下可达到260公里,是目前市场上20万以内续航里程最长的电动汽车。
北汽E150EV的用户于先生在体验过EV200之后表示,北汽EV200不仅是E150EV的升级,更是行车里程上的突破,按照200公里的里程设计,基本上可以在北京范围内任意往返,不用担心里程的问题。此前,于先生驾驶E150EV已近一年,至今未发生过一起因续航里程不足,被抛弃在途中的事件。
据了解,北汽新能源今年全面发力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先后启动“卫·蓝先锋“和“十城千辆1元体验“活动,大力推进体验式营销。北汽新能源营销公司总经理张勇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北汽新能源目前累计订单已经超过7000辆,私人市场、租赁、出租车、物流等领域都有大量投放。12月16日,北汽EV200将上市,由于续航里程较长,将享受到12万元的政府补贴,届时,北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还会出现大幅增长。
除了有保证的续航里程,北汽新能源在充电方面也考虑得很周全。眼下在完成超过1000个个人客户自用充电桩基础上,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两辆超级移动充电车,随时为车主提供充电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电动汽车使用和出行距离的瓶颈,打消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
值得关注的是,财政部等四部委近日发布了《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将对充电设施进行补贴,推广数量以纯电动乘用车为标准进行计算,奖励资金与各城市新能源汽车年度推广考核结果挂钩。
【简评】 可以预见,在政策鼓励和车企努力双重推动下,电动汽车将进入销售爆发期。
|
|
|
每日新闻摘要 |
|
1.在自主品牌曾经遭遇十二连降之后,在11月迎来了四连升。中汽协公布的 2014年11月份全国汽车产销数据显示,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环比和同比均呈小幅提升,当月共销售72.60万辆,环比增长7.46%,同 比增长5.47%,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90%,占有率比上月提升1.36%,比上年同期提升0.31%。 |
|
2.数据显示,11月,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00万辆,月度产销基本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1-11月,我国汽车产销超过21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2%和6.1%。值得一提的是,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9728辆,同比增长10倍。 |
|
3.近日,中消协联合广东省深圳市消委会发布2014年乘用车车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专项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参与抽样调查的51辆家用小汽车中有20辆车高于该标准限值要求,占39.2%。 |
|
4.法系车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销量增速远超于其它国别车。继2013年同期销量增长26%、市场份额达到3.1%,今年前10个月法系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3%,市场份额则提升至3.76%,几乎与日系车下跌点数重合。 |
|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