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
今天是:    
【乘联会论坛】车市“金九银十”逐渐褪色?
发布时间:2020-09-02 15:23:20    浏览量:1898次    
    中国车市的“金九银十”是令人期待的,前几年秋季车市的火爆行情是延续到春节前的,拉动中国整体车市走强。过去两年的“金九银十”相对低迷,车市“金九银十”成色不足的原因是由于自主品牌的调整和县乡市场的购车需求疲软。今年的“金九银十”能否实现,也是值得期待的。

1、金九银十的概念分析  

    “金九银十”概念由来已久,原因是中国前期仍属于农业大国,农民购车是重要的车市增长点。因为九月份和十月份进入秋收时令,是农业收获的季节,秋收后的农民购车需求释放明显。这在中西部和北方车市应该体现的较明显。尤其是东北地区,11月已经进入冰天雪地,提早购车是明智的选择。但近期县乡市场的消费需求主要是外出打工群体的春节前购车需求。因此县乡市场的1月购车最为火爆。“金九银十”的农业特征带来的购车需求并不明显。

    中国车市的“金九银十”概念目前主要是大中型城市的需求拉动。原因是九、十月份是游玩的好季节,尤其国庆小长假是除春节外的最长假期,是短途旅游的最佳选择。而且国庆长假的高速免费政策,也推动了国庆前的购车出游热潮。这种情况在大中城市较为突出。

    而且在秋冬两季,家庭消费明显增加。特别是两个季节交接的时候,天气转冷,私车出行的刚需特征明显,是一个购车创造良好出行环境的好季节。

2、自主品牌的季节走势波动最明显


    根据乘联会月度零售数据看,各类品牌的季节消费差异特征明显。2-3季度是自主品牌的淡季,豪华与合资品牌2-3季度的销量占比总体较高。但冬季的市场特征主要是自主表现较强。

3、9-10月的销量


    从乘联会零售月度走势看,在11月到转年3月的自主表现尤为突出。尤其是春节前的12月到1月自主品牌销量的年度占比最高。

    从“金九银十”的拉动速度看,自主品牌环比8月拉动最快,合资稍慢,豪华车的表现平稳。合资品牌的9月环比走势较强,但10月与9月的走平特征较明显。

4、近几年的“金九银十”持续降温


    近几年的“金九银十”特征弱化,9-10月的乘联会零售量在全年零售的占比处于下降的状态。

    豪华车9-10月的销量占比持续下降到2019年的17.3%,合资品牌也下降到17.7%,自主9-10月零售也是处于低位水平,这也是 传统“金九银十”期间整个行业销量低迷的原因。

5、今年“金九银十”的潜力较大

    今年疫情影响下的销量走势呈现年初较低迷的特征,随着9月底北京车展等营销活动的推动,“金九银十”的销量回升效果应该明显。

    今年在疫情影响下的长途出游和海外游应该仍是谨慎的态度,因此秋季选择自驾游的热潮应该较强,推动“金九”车市回升。

    今年夏季的洪涝灾害较严重,虽然秋收稻谷等价格同比去年有所上升,但洪涝灾害影响下的农民秋收效果不是很强,秋季县乡市场购车的效果可能不强。

6、车市增长的动力是自主


    随着车市走向内循环,车市拉动消费的效果需要进一步增长。目前中国车市首购群体的增长是拉动车市增长的核心推动力。

    从统计数据看,目前国内私车普及的程度与居民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收入增长慢于 经济增长导致购车门槛提升较快。

    我们内部研讨,认为目前的车市需求特征仍是首购为主。2016年首购群体占比达到61%,后逐年下降,到2019年首购比例仅有51%。

    换购比例持续上升,从2016年的占车市销售总比例的32%逐步上升到40%,而且是在2018年和2019年的换购比例上升速度较快。

    增购比例持续增长,2018年和2019年的增购比例也在持续上升,从2016年的6.3%上升到2019年的9.6%。

    促进汽车消费核心是要促私车普及,才能有拉动增量的效果。目前促进汽车消费的重点措施大部分都是在促进换购需求,而没有有效推动新购需求,原因在于换购需求既能拉动销售额增长,同时还能拉动二手车增长,但是对总量的拉动不大,且地方政府环保和治理拥堵的压力小。新车换购补贴对直接改善老百姓入门级消费可以说是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如果车市主要推动刺激消费升级,但不鼓励无车族购新车的消费普及,整个车市刺激政策难有增量,可能导致刺激政策持续不见效的问题出现。

    “金九银十”的成色要看各地鼓励消费的效果,能否让更多人无忧购车。虽然近两年促进消费的宏观政策文件很多,但经销商层面对汽车消费政策号召力担忧明显,其中重要因素是很多促消费政策的着力点在换购,缺少对更低一层的新购群体的支持,这也导致车市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未来随着“金九银十”的到来,结构性问题会得到改善的。(来源:崔东树 乘联会)

*转载或引用本官网的原创文章,请注明作者及出处。